“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關于文化強國的論述為各行各業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航空工業的文化建設是鼓舞全員實干創新、凝聚產業發展力量、激發國人自豪榮譽的重要抓手,是國家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記著采訪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
記者: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推進,“工業文化”的提出對中國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有何指導意義?
孫星:工業文化是伴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英國工業革命催生了工業文明,也孕育出工業文化。200多年來,工業文化與時俱進,成為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主導文化。縱觀近現代世界歷史,大國的興起均始于工業,工業強則國家強。在成為強國的過程中,這些國家均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工業文化,取代落后的農業文化,推動本國工業發展,并深深地影響著全球工業化進程與價值體系。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籌建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到成為全球的制造基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可以說為今天工業文化理論體系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比如說在工業精神方面涌現出來的“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三線建設精神”等等,這些精神不僅在經濟上為中國工業建設做出巨大貢獻,也留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工業發展成就顯著,成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這既有硬實力的差距,也有軟實力的不足。其中的軟實力就涉及到工業文化發展的滯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制造2025”也明確提出,要“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這就要求我們除了技術趕超,文化建設也要領先。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為什么在全國得到這么大的反響,表明這個時候需要這種精神。著名經濟學家金碚作了一個研究,他認為工業發展有三個要素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技術、文化,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資源非常重要,到了一定階段,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家有了資源、有了技術后,就需要文化發揮引領的作用,因此工業文化的提出對今天的中國制造業恰逢其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工業文化的研究,對工業文化產業、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等相關領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記者:你們從五年前就開始對工業文化進行探索,作為其中的參與者您感觸比較深的是什么?
孫星:在大量的探索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現階段對工業文化的迫切性還是很強烈的。就像剛才我所說的,我們的工業制造業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工業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不僅在打造工業綜合競爭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方面很必要,在塑造中國制造新形象上更是意義重大。
另一方面就是工業文化雖然一直存在,但之前沒有正式提出過這個概念,網絡檢索中涉及“工業文化”的詞條非常之少,更談不上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了。由于之前的研究基礎薄弱,缺乏直接相關的資料,加之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本身涉及的行業領域多、工業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范圍廣等問題,所以研究起來難度很大。但也正是這些困難,使得我們做的很多工作都具有了開創性。通過闡明概念、提煉價值和規律,汲取文化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優秀成果,在復雜的材料和實例中抽絲剝繭,我們搭建出系統的工業文化理論體系,并出版了《工業文化》系列叢書。可以說,過程雖艱辛,但結果很豐碩、發展前景很廣闊。
記者:從歷史角度看,中國的工業文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大致的發展脈絡是?
孫星:如果追溯歷史,尋找源頭,其實中國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作坊式的手工業發展,就已經出現了工業文化的萌芽。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在農業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提高、社會需求擴大、生產部門增加、分工越來越細等現象帶動產生了相應的經營管理、質量管理的制度、理念、方法、價值觀以及產品生產的工藝和技術等要素。
這時雖有萌生的勢頭,但由于各種條件的不成熟,并沒有成為一種社會主導性的文化體系。工業革命催生出工業文明,工業文化才應運而生,它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大幕登上人類文化的舞臺。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堅船力炮打開了中國大門,將中國卷入工業世界的浪潮,以西方文化開始逐漸向中國滲透。新中國成立,工業由起步階段、初期階段不斷發展,實現了歷史大跨越,并逐漸具有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色。
記者:您認為中國工業文化在未來的發展方向最應該把握的是哪幾點?
孫星:發展工業文化要與政策導向和宏觀環境保持一致,認真理解會議講話及政策文件的精神,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工業文化理論研究,健全工業文化體系,加快發展工業文化產業,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廣泛借鑒世界工業文化精髓,注重傳承創新。比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使晚清的部分儒生士大夫能夠開始從西方引進現代工業,這種精神就成了中國自己的工業文化內容。傳統工業文化中有很多精華需要我們去了解,需要我們不斷創新載體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工業技術、工業文化也要在揚與棄、穩與變中傳承民族文化,融入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等特質,不斷豐富和發展。實踐中凝聚共識,營造各類主體共同參與,豐富工業文化的良好環境,協同推進工業文化發展進程。同時也要聚焦突出問題,抓好工業設計、工業遺產保護及利用、行業文化建設等方面。
記者:1月7日剛剛由工信部與財政部聯合推出的《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或產生怎樣的影響
孫星:指導意見是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工業文化加快發展,從戰略意義、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塑造國家形象等角度對其進一步的細化。從短期來看,要達到的目標是通過一定時間的工業文化推行,出現一批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引領新時期中國工業精神的大國工匠和優秀企業,基本確立的工業文化發展體系在大幅提高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方面要有所體現。通過各種形式充分展現工業產品的文化元素,以工業文化產業打造典型的品牌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內涵,塑造中國在世界工業制造業領域的形象。
長遠看,我們要以工業文化為引領,利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樹立工業發展新理念,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讓中國工業文化展現新時代的特色。
記者:霧霾已成為困擾國民的一大環境問題,工業文化在綠色環保方面將有何體現?
孫星:霧霾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通過汽車限號、工廠停產等舉措,大家能夠感覺到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工業文化自覺已經形成了基礎,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當然有些觀點提出的“去工業化 ”是片面化的,因為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解決環境與工業之間的關系,使二者和諧發展,不能簡單地靠削弱一方力量來達到平衡。在倡導制造業回歸的同時,推進落實綠色制造,通過技術、文化、管理等創新模式的產生,發展綠色工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工業的軟實力,文化規范了工業社會的管理制度、組織形式、體系價值、行為等,這些東西發展好了,我們的環境就可以發展好。隨著新的科技產業革命的發展,中國在霧霾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將會推動中國制造在國際制造業的地位,從另一個角度塑造中國形象。
記者:作為工業文化的一部分,航空文化也在60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行業特色,在傳承創新中,航空文化建設還應關注哪些內容?
孫星:從運20部隊服役到珠海航展殲20的精彩亮相,大家看到在航空制造方面中國在不斷追趕一些發達國家。航空工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成績的取得更是巨大精神力量的推動。在《工業文化》一書中收錄有“航空文化”的章節,薛瑩班組也在其中,這些都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航空人攻堅克難、不斷進步的強大動力。2016年珠海航展上,“新舟”700飛機的駕駛艙內飾系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從外觀到操縱體驗,都體現了工業設計的水準。隨著通航產業的發展,也會對宣傳航空文化有所幫助。希望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弘揚航空特色文化,積極吸取相關優秀工業文化成果,將航空精神融入和充實到工業文化體系之中,運用到具體工作之上,充分發揮航空特色文化在國家建設、國防保障、行業發展及工業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構建航空文化新格局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關于文化強國的論述為各行各業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航空工業的文化建設是鼓舞全員實干創新、凝聚產業發展力量、激發國人自豪榮譽的重要抓手,是國家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空文化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頂層引領的首先是使命文化,中間層核心支撐的是型號文化,底層穩固根基的是制造文化。
使命文化的核心是忠誠和奉獻,牢記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要求,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航空工業的期待,忠于黨的事業、忠于人民的囑托,奉獻畢生的精力、奉獻無悔的人生。型號文化的核心是創新和拼搏,型號成功背后是一個階段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凝結,是從藍圖變成裝備的拼搏歷程。唯有創新才能不斷前行,唯有拼搏才能將夢想變為現實。制造文化的核心是質量和精益,質量是航空人的生命,沒有合格的質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精益是制造業的追求,只有不斷的精益,制造才能充滿生機。
積極構建航空文化新格局是促進當前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我們不僅要主動總結、挖掘航空文化的深刻內涵,要加強發展、傳播航空文化的時代價值,還要繁榮、豐富航空文化的表現形式,更要善于運用航空文化激發社會正能量,讓航空文化大步走出去,成為航空工業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