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2016第29屆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發展論壇暨2017年運營形勢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論壇由中國機床總公司主辦,北京海洲貿易有限公司協辦,中國汽車工業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機展覽有限公司承辦,本屆會議以“創新、智能、綠色、發展”為主題,百十位來自全國各地機床工具企業代表和政府主管部門領導、科研院所專家參加了會議。

會議現場
本次論壇是在世界各國普遍開始重新關注制造業,各個工業化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各具特點的制造業復興戰略的歷史時刻,在細化和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關鍵時期,在國家“兩化融合”的重要年份里一次承前啟后的重要活動。本次論壇既要總結2016更要展望2017,力爭為2017年的中國制造找到一條破局之路。本次論壇圍繞著橫向產業和縱向產能樹題,以挖據新行業和構建新模式破題,重點論述機床企業如何進入軍工、軍品制造領域以及如何認識智能制造?什么樣的“智能制造”是符合中國機床行業現階段客觀實際的模式?我們離真正的以大數據產業互聯為標志的“智能制造”還有哪些環節是不可逾越的階段,本次論壇各位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論壇在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副總裁丁宏祥先生的開幕致辭中開始,丁總簡要的回顧了2016年中國機床行業的狀況,從集團層面介紹了中國機械工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對本次論壇的期盼并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在丁總簡短而熱烈的開場之后,論壇主辦方中國機床總公司總經理梁楓在致辭中說:“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使全行業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我們將與時俱進地開展和創新新的業務和貿易發展模式,在國家一帶一路和消化產能國際合作、傳統行業+互聯網的政策指引下以及國機集團再造海外新國機的戰略部署下,充分發揮中國機床的優勢,以創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為機床行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工信部科技司原副司長阮汝祥先生在做“推進軍民融合,實現富國強軍夢”的主題報告
論壇第一天,在專家演講環節,工信部科技司原副司長阮汝祥先生做“推進軍民融合,實現富國強軍夢”的主題報告,阮司長首先總結了國外的做法以及帶來的啟示。在對比了國外典型國家的軍民融合模式后,分析了我國以貼近本國具體國情為基點,選擇和采取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目前民用企事業單位參與武器科研生產的范圍不斷擴大,軍公企業中民口單位有1000多家,占2/3以上,國家配套有相關的政策環境,推動民用工業和國防工業協調發展。阮司長在報告中客觀的指出了我們在軍民融合,非軍工單位參與軍工制造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瓶頸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建議。阮司長還從可操作的角度詳細介紹民轉軍融入的條件是四項認證:武器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審查資質、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資質、武器裝備保密資格審查資質和國軍標質量體系資質;以及軍民融合的方式:參與軍方的裝備采購活動,參與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競爭和項目合作,參與軍工企業改組改制,參與軍民兩用高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參與武器裝備的科技開發階段和配套項目;積極倡導建立規范的中介機構來對接軍民雙方,做到信息對稱,有的放矢。
在阮司長的報告之后,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貴清先生則從近年來我國機床進出口變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機床特別是高端數控機床的變化和內外因,王會長首先列舉了幾個典型數據:2016年1-10月機電產品出口9799.3億美元,同比下降7.8%,進口6201.8億美元,下降5.1%,10月當月機電產品出口1052.5億美元,下降8.1%,進口649.5億美元,下降2.1%,從商品結構看,與去年同期比,2016年10月除汽車及汽車底盤外,重點機電產品出口均有下降。從外貿先行指標看,10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2%,環比上升0.8個百分點,創下2014年7月以來新高。但10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9.2%,環比下降0.9個百分點,四季度出口壓力有望減輕,但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受世界經濟延續低速增長態勢影響,外貿市場需求依然疲弱。但是,“消極中見積極,危機中見機遇”在大數據分析下,我們從不利的數據反映中發現經過再次細分和整合,中國的機床出口,尤其是個別種類和非高端機床的出口表現是可喜的,我們的個別企業設計生產的針對某個領域的數字化機床加工中心也是能夠“反攻”并占領發達國家市場的,王會長認為我們的機床企業應該從細分市場細分需求入手發現機遇。從外貿出口角度講,我們的機床企業應該有國家隊意識,應該為維護中國制造這張國家名片而奮斗,重視質量重視售后,而不能搞價格戰,不能靠放松質量要求來降低成本。那樣只會砸中國制造的牌子。
隨后,工信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管理辦公室專家王峰麗作“數控機床專項概況及成果介紹”的報告,王女士首先介紹數控機床專項概況個實施的主要成效,截止到今年6月,各課題承擔單位共申請發明專利3318項,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2920項所研發的新產品新增產值685億元,建設了18項創新能力平臺和46個示范基地,37種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主機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進口替代。數控機床專項“十二五”期間在軍工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航空領域的飛機典型結構件加工個航空發動機典型結構件加工,航天領域的載人航天器典型結構件加工、衛星典型結構件加工、航天發動機典型結構件加工個運載火箭典型結構件加工。王博士同時介紹專項“十三五”工作重點:(一)著眼行業瓶頸問題,強化專項頂層設計,(二)創新組織管理,確保專項成果落地,(三)加強政策引導優化社會環境,推進專項成果應用,(四)加強與行業管理有機結合,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在進行演講
在下午的專家報告時間里,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以《創新驅動智慧發展——智能制造引領制造業變革》為題進行了演講。他分別以韓國、日本、美國和德國為例,說明智能制造正成為主要國家轉型升級的發力點。以智能工廠、智能產品和智能供應鏈相互支撐的智能體制造體系,正在加速構建,智能制造在未來四年將產生3710億美元紅利。數據表明,2020年全球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達400億美元,復合增速達到7%左右,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復合增速有望連續超過20%。2018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將達到127億美元,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12億美元,其間增速將達到29%。2020年全球PLC市場規模將達285億美元,復合增速將達到8.7%;DCS市場將達816億美元,復合增速將達到6.64%;PLM市場將達427億美元,復合增速將達到9.16%。2020年全球工業互聯網市場將達到1.7萬億美元,是2014年的2.6倍。我國正重點聚焦“五三五十”重點任務:攻克五類關鍵技術裝備,夯實智能制造三大基礎,培育推廣五種智能制造新模式,推進十大重點領域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集成應用,持續推動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為構建我國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建設制造強國奠定扎實的基礎。

德國利勃海爾齒輪技術有限公司的馬丁先生在做報告
最后作報告的是來自德國利勃海爾齒輪技術有限公司的馬丁先生,他用實際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像與會者展示了利勃海爾集團對工業4.0所應具備的生產線的規劃愿景,并從實現角度給予了具體的剖析和解讀,為與會者描繪了一幅“智能化無人工廠”的理想藍圖。
在當日論壇的最后部分,是本次論壇的高潮部分,國內機床制造企業的代表人物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機床制造的“理想與現實”,從各自企業不同的發展理念和成長過程及所處的行業地位等各個方面進行論述,這些行業領袖的觀點既有思想交鋒又有實踐切磋,既談不足也談期望,一同為中國機床未來前景群策群力,奉獻每個論壇嘉賓的真知灼見。論壇中間穿插參會者提問環節,場面十分活躍,在濟濟一堂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第一天的會議。

(高端訪談嘉賓(從右至左):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龍興元,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海,大連機床集團總經理助理馬千里,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維謙,蘇州電加工機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