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時代強調機械結構設計,計算機應用時代強調控制,現在的信息通訊時代,強調的是應用。”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一再跟記者強調,這是中國裝備業崛起的良機,獲得了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
互聯網的本質是顛覆
“國外知名系統的維修手冊大多有電氣手冊、機電手冊、應用手冊等等。過去每個數控機床設備維護人員對它是既恨又愛。”
“但i5不需要,在互聯網條件下,我們把所有底層的運動控制系作為一個整體,從智能的角度使機床直接與互聯網進行連接。這樣數控機床的操作就變得非常便捷,略有工程語言基礎的操作者在半個小時內也可以操作機床。i5最真正厲害的地方是,交易可以按照數據量來結算,就像過去短信按條數收費,現在是按流量,這是一種新的計價標準。”

關錫友表示,近年來智能硬件產業發展迅猛,從盲目追捧到漸趨理性,智能化理念也從單品向智能創新生態的方向發展,但行業孤島化、碎片化等問題依然存在。
堅持打破邊界、跨界創新,沈陽機床試圖在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工業母機——機床工具制造領域開創了獨有的“生態經濟”模式,實現跨產業垂直整合下的價值鏈重構。
對機床工具行業而言,過去技術先進性和產品可靠性是惟一的標準,但時至今日,其發展空間有限,難以有大的突破,且除了精度、穩定性、可靠性、經濟性等用戶選擇的基本依據外,簡便、個性、共享等附加功能日趨重要。
如何滿足,這就需要打破邊界,破解既有技術的籬笆,利用平臺整合社會資源,針對客戶需求進行有效搭配,為客戶提供智能化的一站式制造解決方案。
跨界創新是兩個新生事物相愛相殺的過程,在破壞重融合中產生一個新的應用方式。這種新生事物對原有產業的競爭絕不單純體現為價格競爭,而是新商品、新技術、新供求關系、新價值關系,包含成本或質量的決定性優勢的競爭。更重要的是這種競爭打擊的不是現有企業的利潤邊際或產量,而是原有的基礎和生命。
關錫友表示,互聯網的本質是創新與顛覆。“我認為,全人類的財富不是資本、不是經濟學的內容,而是不同的idea。而這些創新的思想不可能在同行間產生,因為同行之間不可能冒出另類的idea。”
他強調要關注兩個產業跨界的部分,因為一個產業已經做久了,會是一片紅海,但新技術在兩個產業跨界部分的應用是最有可能誕生創新的機會,會催生一片新的藍海。
確實如此,從最初i5的研發,沈陽機床的目標或許是要自建一套運動控制系統,而后為了驗證和指導客戶使用將其經典產品機型革新,推出智能機床。
但現在貼在i5上面的標簽已越來越多,在外界看來它是技術,是系統,是機床,是商業模式……但關錫友認為最終其會是一個生態:i5生態。
i5就是未來
在關錫友看來,此次工業危機的本質是一場制造業的危機。雖然德國首次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但其提出的一個背景是特斯拉的出現讓德國以汽車為核心的重工業產生了巨大的恐慌,因為這不是常規的技術迭代,而是顛覆和推翻。而德國人的4.0的本質是用當代的信息技術繼續保持德國裝備的領先技術。
“世界工業革命就是母機革命。比如,蒸汽機的出現,出現了日不落帝國,德國是汽油發動機,美國是計算機,未來中國一定是小鳥機!”
關錫友口中的小鳥機就是沈陽機床的i5智能機床,說到這,他還挺遺憾。“當初我就應該把標識設計成龍。”
他說,中國制造業處于重要的轉型期。第一,信息技術進入工業過程會引發一場革命,生產方式會發生變化。第二,還會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分享經濟。
“種種跡象表明,在互聯網這場革命中,由于信息高度透明,需求驅動了社會發展,而企業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目的不是要自己透明化,而是開發出一個工具平臺透明給用戶,把用戶拉進來,用他的需求來驅動企業的發展。”
為了更有效的說明,關錫友舉了個例子:A有部分的家裝工具,但附近要裝修的人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因此沒有使用,因此A首先要把自己這部分東西透明化,讓別人知道他有什么,才可以有交易。在這個過程中,與使用者溝通,用各種方式完善補齊工具,或者代為施工,這就形成了一個有實時溝通的平臺。
“i5就是未來,它可以做到產品全球互聯,并代表了從買賣到服務的新模式。”
關錫友強調,新的信息技術進入工業體系會使原有的工業出現分布式的變化,“我們不是做全部的工業,而是只做從原材料加工到零件的過程。”因此隨之會有分級式的結構,每個工序間就可以結算。最重要的是,它促成了新的分工。
正如uber、滴滴的出現使司機擁有了多重身份,這是當代信息應用的典型案例。“沈陽機床的isesol就是在工業領域中的appstore,會面向工業領域的開發者。在isesol里,人會出現多角色。這樣的制造生態,會使社會總成本大大降低。”
據他介紹,寶馬推出drivenow,就要求車必須時時連接互聯網。車去了何處?有沒有油?壞沒壞?服務誰來做?都有新的分工和結算方式。
如何形成生態?
現在關錫友已經非常明確,他要做的就是打造i5生態系統。
何謂生態系統?在一定區域內生物和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表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記者理解中,i5生態系統中一定區域就是前面提及的從原材料加工到零件的過程,而生物無疑就是服務中的各種智能機床等硬件,其環境就是所依托的isesol云。
但其中一個關鍵點,即生物的數量和比例。
我們知道,從2014年開始i5智能機床開始進入產業化階段,上市當年銷量近4000臺,創造了機床新產品上市銷量的最高記錄。2016年沈陽機床的i5智能機床銷售目標是2萬臺。
當然數量只是一方面,為了更有效的搭建生態平臺,沈陽機床一改過去大力建設4s店的做法,全力推進各地智能工廠的建設。
據悉,智能工廠成為2016年“i5”戰略的重要部分。2016年,沈陽機床將在全國建30個智能工廠,其中,僅在深圳就要建20個智能工廠,寧波、四川等各地建10個智能工廠。所有的智能工廠將接入ISESOL云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通過新的商業模式,快速推進智能工程的建設,同時又利用智能工廠的示范和連片效應影響區域內相關零部件的生產模式,并最終形成其所設想的區域生態乃至沈陽機床制造大生態。
此外,智能機床用戶群量的快速疊加,會形成大量的需求數據,反過來反哺了技術的迭代。
這些一旦運作起來,關錫友的沈陽機床生態夢并不遙遠。但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智能硬件開發者來說,要讓不同的機床產品在統一平臺上溝通,“語言障礙”成為了一大門檻。
畢竟沈陽機床產品只是覆蓋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很多其他廠商都有自己習慣的數控系統,別說是否能夠接入isesol云,是否愿意進入尚有疑問。
對此,沈陽機床負責人表示,未來或許會以貼牌的方式把底層系統共享出去,使更多的機床產品用上i5系統。
如此看來,要完成這個變革,沈陽機床搭建智能工廠的速度和數量確實至關重要,因為市場是稀缺資源,有了市場的召喚,一切皆有可能。
(記者楊紅英)
(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