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2016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周鴻祎對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在核心領域并沒有較大突破,如此火熱有賴于大數據的推動。而物聯網是大數據時代的重要應用,是傳統制造業和互聯網的結合點,或許能產生另外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以下是周鴻祎的演講實錄:
沒有大數據,人工智能就像空中樓閣
互聯網已經在中國改變了我們整個社會和每個人的生活。那未來五年,互聯網的風口和趨勢到底在哪里?同時,當很多互聯網都在談風口和趨勢的時候,這個風口和趨勢跟我們傳統企業和制造業到底有什么關系?
前一段有幾個傳統企業家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感覺很迷惑。有人說現在從IT時代,進到DT時代了。什么是DT時代呢?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李彥宏曾說移動互聯網已經結束了,現在進入人工智能了,所以一夜之間人工智能又成了風口,基本上每一頭豬現在都在身上打上人工智能的標記。到底誰說的是對的呢?
其實我想解釋一下。應該說大家說的都對,但也都不夠全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大家在預測互聯網的未來的時候,每個人可能都只看到了自己擅長的那一方面。
但是我認為這里面有一個邏輯,就是人工智能盡管很熱,但是大家想一想,今天人工智能其實在算法上,并沒有根本的突破。它所謂的突破,實際上是依靠大數據,換句話說,當每個企業在想,我怎么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幫助我轉型,幫助我提升我的客戶服務水平和能力的時候,我就指出一點,沒有大數據,你的人工智能,就是空中樓閣。
傳統企業轉型得先明白如何獲取行業大數據
所以今天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像我們看到的變形金剛或者終結者,好像無所不能。甚至還有媒體談論機器會不會產生意識,會不會主宰人類,這個問題就像現在談論火星上是不是人口過剩一樣,稍微時間有點早。所以人工智能的基礎,是大數據。但是談到大數據,問題又來了。
因為我們很多的企業在過去的兩年里,被O2O、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這些熱詞給忽悠地很激動,大家都紛紛沖進了互聯網。很多企業也轉行。傳統企業也試圖去學習比如說馬云和馬化騰,他們都想來做互聯網,最后發現基因不對。所以,當這些互聯網的領袖告訴你,大數據很重要的時候,你要想一個問題:你的大數據從何而來?
今天你不可能再去做一個淘寶,你也不可能再去做一個支付寶。對很多傳統的實業企業家來說,你就更沒有這個基因和機緣再去造一個微信。實際上騰訊和阿里之所以很有底氣的談論他們的大數據,是因為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無論是通過微信連接用戶,還是通過電商來連接用戶,他們為億萬用戶提供基礎的互聯網服務,使得他們拿到了用戶的數據。這是大數據的基礎。
所以當今天很多人在談論大數據概念的時候,我的一個觀點是,從大數據再往前邁進一步,你應該想想,如何獲得這個行業或者產業的大數據。
有了獲得大數據的能力,才能擁有了大數據。基于這些大數據,你才可能通過深度學習,把人工智能技術這個風口跟自己所在的產業連接在一起。
物聯網會是互聯網下半場的風口
我覺得在未來五年,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實際上就是IOT,或者我們國內叫物聯網。我在很多場合講過,互聯網之所以比較牛,本質上不是這些人有多牛,而是因為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一個網絡,把5億臺電腦連接起來,他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獲得信息的方式,當一個網絡把中國15億部手機聯系在一起,這個網絡的效益和它節點的數目是成指數型關系。所以網絡越大,網絡的節點越多,那這個網絡就越powerful,它就越能改變這個世界。
那當今天,我們很多人感慨,互聯網的紅利已經消失了,互聯網已經被一些巨頭瓜分的差不多的時候,那到底互聯網的下半場機會在哪里?我個人的答案就是物聯網。
現在大家都在談“互聯網+”,對我們制造業來說,“物聯網+”可能是一個更為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因為在未來的五年到十年里,不僅僅是互聯網可以把我們每臺電腦、每個人、每部手機連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我們所有想象到的物理設施連在一起。那這個連接的節點數目不會是15億,將會是300億、500億,而且很多設備都會通過傳感器,把很多的信息采集到云端,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時代。這個數據的規模會遠遠超過現在互聯網公司所掌握數據的規模。
物聯網的真正機會不在消費端而是制造業
那么,問題又就來了,我們怎么來實現這一點?過去,我們談到IOT,談到物聯網,我們往往被引向個人消費領域,比如我們談到更多的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環,但其實經過這兩年我們不斷地探索,我們發現物聯網真正的機會是在制造業,很多工業企業,可以把自己生產制造的產品,包括生產制造的設備,通過傳感器和互聯網連在一起。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就是GE,原來提供航空發動機賣給很多航空公司,GE已經開始在探索,在發動機上實現物聯網的網絡。通過智能的傳感器把發動機很多實時的數據通過衛星傳回給GE的云端中心。當世界上有幾百臺、幾千臺甚至更多的航空發動機同時運作的時候就得到了他所在行業的一個最巨大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之間的比對,利用這些數據的深度挖掘,GE可以對很多發動機的運營狀況給出提前的預警,甚至提前的維修。
原來我以為這僅僅是一個美國先進企業的例子,最近我在清華五道口念書的時候改變了看法。我們班上有兩個同學,他們是做非常傳統的對工廠里傳送機構進行檢修的公司。在工業中,很多傳統機構非常重要,這些傳統機構是由齒輪箱、齒輪組在最傳統不過的設備組成。但是一旦傳統機構出現問題,整個工廠可能面臨著停產、停工,面臨著嚴重的損失。過去大家的做法就是請一些老師傅,然后按照自己的經驗去推斷、檢修。我的同學就用我講的這種物聯網的思路,他們做了一個智能的傳感器,把很多工廠的傳送帶機構全部裝上傳感器,實時可以把它的壓力、溫度、噪音,包括一些其它的參數、轉速全部傳到云端,把很多工廠真正的連上了網絡。
就這樣,他們拿到這個產業里最大的數據,因為他們可以得知每一臺傳送帶,每一個傳送機構現在的工作狀態。在這個大數據的基礎之上,他們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來對這些數據做比對,就可以提前給很多工廠提出預警,并且提供遠程的檢測服務。如果工廠有這個需求,他們可以再進一步派人到現場進行故障的排除。所以整個非常傳統的行業利用這個很簡單的智能傳感器和云端大數據的技術,一下子讓它脫胎換骨。
傳統企業轉型的三個步驟
很多傳統制造業也許不一定一夜之間都鳥槍換炮,都學德國的工業4.0,把自己的生產線變成機器人。非常現實的就是,利用IOT、物聯網的技術,看看能不能把整個的生產線,把生產出來的物件通過物聯網技術連到云端。
如果真的能做到這一點,你不需要做一個支付寶,也不需要做微信,你一樣能夠積攢你所在這個行業和產業的大數據。所以有了這個物聯網的技術是第一步,有了大數據是第二步,有了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才成為第三步。
所以,我們很多互聯網的高人在不斷談論這些熱門概念的時候,可能對我們很多傳統做實業的人來講,聽這些概念都覺得特別有道理,但是就是不知道自己從哪兒入手。所以我跟大家分享這個觀點,我覺得物聯網可能會給整個工業互聯網,或者產業互聯網帶來另外一個真正巨大的藍海的市場,一個跟我們今天個人消費的互聯網完全不一樣的市場。這也是我們很多實業,特別是中國制造業一個巨大轉型的升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