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3年,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000臺,較上年增長20%,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近37000臺,同比增長約36%,占到全球總銷量約五分之一。我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指出,機器人應用元年已經來臨,未來10年,工業機器人將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市場,它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可以彌補我國人口紅利下降帶來的缺口,同時也孕育著中國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希望。
有人認為,中國的機器人可能還不能被稱為一個產業,它只是剛剛起步。且還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一面是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一面是低端市場大量的無序競爭。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尚無國家意志的推動,國產機器人產業已經出現了“虛熱”,這對于核心技術有待突破,卻又遭遇世界機器人巨頭包圍的國產機器人產業來說,這一狀況十分危險。
“虛熱”癥狀之一就是各地頻建機器人產業園。過去兩三年,由于地方政府政績工程使然,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現在中國機器人產業園有49個,就連撫順、晉江、南通等三四線城市都有建,而優秀的國產機器人企業卻是寥寥。通常,機器人產業園建成后也是荒廢,都沒有企業入駐。政府多向德國庫卡(KUKA)、日本川崎、瑞典ABB等國外機器人巨頭伸出橄欖枝,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免費給地給廠房等等。這些原本是支持國產品牌的舉措,反倒加快了外資企業進軍中國的步伐。
有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工信部工業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也曾對機器人領域重復投資、“一窩蜂”的現象表示了擔憂。但虛火既已燒起,要降火并不容易。
“虛熱”癥狀之二是機器人市場魚龍混雜、低端市場的大量無序競爭等等。一些機器人企業多是南方小企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難與國外巨頭匹敵,加之工業機器人產業如減速機、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多依賴進口,核心競爭能力依然不足。這就難怪有業內人士擔憂,國家意志之下,工業機器人產業千萬不要走上風電、太陽能等產業的老路。
綜觀國產機器人產業的現狀,即將迎接該產業“十三五”規劃良機到來之際,世界先進機器人運營商拓野機器人董事長凌琳表示,把“機器換人”作為公司的核心業務,解放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鍵抓手,在東莞32個鎮街率先進行“社區推廣”并在全國全線推廣,同時完善江西、深圳、東莞、佛山、珠海、花都、長沙、重慶、成都、西安、大連、青島、天津、盤錦等地的渠道布局,通過“機器換人”、自動化機械,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同時還聘請自動化專家組,和全國相關高校合作,為傳統制造業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鍛造出更強大的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