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曙明、許夢潔、王倩、董維剛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
原文刊發:《中國工業經濟》2017年第7期,原標題為《并購與企業研發:對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研究》
以企業研發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是推動中國制造業由大向強轉變的關鍵所在。近十年來,盡管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引導企業強化研發,卻未從根本上扭轉企業研發嚴重不足的事實。平均研發強度下降、從事研發活動的企業比重降低、核心技術缺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擔憂。據統計,2011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71%,而主要發達國家則高達2.50%至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設立研發機構的只有2.55萬家,僅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7.80%。
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2014年又頒布了《加快審批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期望通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推進自主創新”。從數量和金額上看,并購活動在5年內呈井噴式增加。2013年國內完成并購重組1094起,同比增長30.70%,共涉及417.40億美元,較2012年漲幅高達141.60%;2014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的并購案例數超過4450起,交易規模1.56萬億元,涉及上市公司超過1783家,較2013年同期分別增長274%和210%。那么,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并購對推動企業研發、提高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質量有何影響呢?
任曙明等發表在《中國工業經濟》2017年第7期的《并購與企業研發:對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研究》一文,探討了在一個行業內部可能發生的并購對企業研發的影響,并考慮這種影響在企業規模上的差異。論文認為,并購和研發都是企業的策略性行為,而企業的策略性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在一個行業內,只要有企業參與并購,就會改變非參與企業對市場競爭條件變化的預期,進而影響到所有企業的研發決策。影響的渠道有三個方面:(1)從進入退出壁壘看,并購可能性越大,表明行業內并購交易越活躍,資產流動性越強,進入和退出市場越自由、獲得研發資產也越容易(Brandt et al.,2012)。(2)從行業內企業的數量和規模看,并購會增強參與企業的市場勢力、提高其市場占有率。(3)從產品差異看,并購有利于擴大參與企業的產品線、增加產品差異和特色。因此,并購可能性越大,參與企業和非參與企業的研發水平越高。此外,論文還認為,當行業內發生并購的可能性越大,議價能力的行業平均水平越高,參與企業和非參與企業的研發水平越高。
根據上述理論框架,論文以2004-2012年滬深兩市主板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開展實證研究。研究發現,并購可能性越大、企業研發努力水平越高;而且,若議價能力的行業平均水平較高,企業研發也較強;從所有制來看,由于所面對的競爭壓力較大,在非國有企業中,行業內可能發生的并購對研發的正向作用要大于國有企業。
但是并購可能性對企業研發的正向影響,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上,并沒有顯著的差異。這可能說明,在中國目前的創新體系中,大企業不僅在產業鏈上掌握著大量的研發資源,如政府補貼、科技人才和研發平臺等,且對這些資源擁有極強的配置能力。相比之下,小企業不具備這些研發資源和能力優勢。況且,在中國的情境下,大企業往往采用依賴于內部研發力量的較封閉的研發模式,通過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在企業內部完成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的全過程。即便是推行開放式創新,其研發模式也是大企業間聯盟、與高校合作以及利用第三方開放式平臺捕獲新技術等,很少通過并購來獲取小企業的研發資源和技術。因此,區別于發達國家,盡管中國的大企業有實力來實施并購,但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大企業不太可能實施研發替代策略,這就造成規模的調節作用會很小。
政策啟示與主要貢獻
這些結論具有明確的政策含義。一是要破除現有妨礙并購的制度因素,減少、簡化對并購的行政許可與審批手續,這樣才能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產業競爭環境,借助并購這一市場機制來優化整合研發資產,有效激發企業研發努力。二是政府還需引導和鼓勵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按照自身發展的要求、發起或參與并購,以“拉郎配”方式干預企業并購行為,只會削弱并購對研發努力的激勵作用。三是政府應該審慎地實施研發鼓勵政策,避免將研發資源過多地集中于大企業和國有企業,要逐步形成鼓勵企業創新的產業競爭環境,尤其是要引導小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形成以技術、專利為標志的核心能力。
論文的主要貢獻在于:扎根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背景,在行業層面上揭示并購作用于企業研發的內在機制,提出行業內可能發生的并購在兩個維度上,即并購可能性和議價能力的行業平均水平,通過改變企業對市場競爭條件變化的預期而作用于研發,這為解析影響研發的行業因素提供了新視角。此外,論文還匹配了行業和企業兩個層面的數據,分別測算了并購可能性、議價能力行業平均水平,在數量上識別了行業內發生并購的可能性對企業研發的正向作用,豐富了并購經濟效果的相關研究、對政府重新審視和調整產業政策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