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取得經濟增長奇跡的同時,GDP統計數據的可信度問題也一直備受爭議,其中一個直接的質疑證據體現在,分省GDP之和全國總產值的“數據打架”怪象時有發生。2017年1月份,遼寧省更是首次官方承認了該省所轄市、縣財政統計數據造假行為的存在;而近期(2017年6月26日)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地方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和《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處分處理建議辦法》兩個文件,更是把近些年來各方對“統計造假”和“統計問責”的關注推向了一個新高度。然而同樣在2017年,Clark等人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指出,中國省級的實際增長率不存在高估,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這進一步加劇了該問題的爭論和關注。
主要內容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盧盛峰等發表在《中國工業經濟》2017年第7期上的論文《“官出數字”:官員晉升激勵下的GDP失真》的研究使用官方發布的實際城市生產總值相對于校準后城市夜間燈光亮度(DMSP/OLS)值的偏離程度來衡量中國城市GDP注水系數,并基于此研究了地方官員政治晉升周期下的GDP注水沖動。
首先文章從理論邏輯上指出,不論是“中國式財政分權”理論還是“晉升錦標賽”理論,都發現中國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也被認為是中國經濟能夠實現持續性高增長的重要原因。然而,這種激勵模式本身也內生出了一系列副作用,而地方政府的GDP注水行為可以看做是這種激勵機制代價的又一種表現形式,甚至是一種極端方式,即:直接在統計數據本身上進行造假,數字“做大”地區生產總值。
隨后文章對中國地方政府“官出數字”的背后邏輯進行了實證檢驗,并得到以下四點主要研究結論:(1)中國地區間的GDP注水狀況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在分布特征上呈現出空間上集中分布,時間上持續加劇的趨勢。(2)進一步分析發現,地方官員的政治晉升激勵顯著推高了中國城市GDP注水系數,且市委書記和市長的激勵模式上存在差異。具體而言,市委書記更多關注與其他城市市委書記的橫向優勢“攀比”(如相對年齡),而市長更多關注于自身的晉升條件(如自身年齡)。在共同的晉升激勵驅動下,城市官員“攜手”推高了城市GDP注水。(3)隨著任職年限的拉長,具有年齡優勢市委書記的GDP注水激勵逐漸強化,但是在越過平均提拔年限的隨后一年(第4年)存在短暫“熱情”衰退,之后回歸到相對于之前更強的GDP注水激勵狀態。(4)最后在“政治晉升收益”上來看,城市GDP注水顯著提高了市委書記的政治晉升概率,平均提升幅度達0.22%;但是對市長的晉升狀況影響不顯著。
貢獻與啟示
相對于既有研究而言,該文章在以下三個方面形成邊際貢獻:(1)首次較為科學地測度了中國城市層面的GDP注水系數,這為了解和掌握中國地方統計數據的真實情況及后續研究提供了一種直接可行的思路。(2)揭示并驗證了中國式分權及晉升錦標賽模式導致的“指標失真”代價,并探討了“官出數字”的背后邏輯和影響后果。(3)豐富和補充了中國統計數據可靠性、官員晉升錦標賽等相關研究文獻,并補充了全新視角的證據。
該研究為了解和掌握中國地方統計數據的真實狀況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同時直接揭示并檢驗了中國地方GDP數據泡沫的背后邏輯和影響效應。因此,文章對于掌握中國地方政府統計數據失真現狀、制度成因及其后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